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资讯 > 最小化界面设计的起源

最小化界面设计的起源

来源:产品100干货速递 | 时间:2015-12-07 19:50:51 | 阅读:198 |  标签: 产品100干货速递   | 分享到:


最小化界面设计的起源


Google首页,2015


尽管有Google这样的早期先驱,但是最小化设计思想还是花了很多年才普及到界面设计领域。2000年前后,各种追求表面浮华的混乱页面仍然统治着互联网。记得在我们当时所做的测试当中,用户们无不被那些看上去“忙碌急躁”的页面搞的晕头转向。


虽然步伐迟缓,但极简主义的思想还是被早期实践者 – 包括网页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艺术家、摄影师、建筑师和开发者们所不断的探索和思考着。设计师和博主Emily Change在2006年的一篇关于最小化设计思想崛起的博文当中写道:


或许是因为Google的成功,或是最近十年我们受够了各种闪烁的banner和恼人的弹出广告,当然也有可能受到了Jonathan Ive的影响 – 设计师、开发者和用户们似乎开始认同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少即是多’应该成为界面设计当中的新准则了。


虽然Chang对于互联网从业者及用户即将全面拥抱极简主义的预言在如今看来也是略显乐观,但是她的观点确实符合最小化设计被越来越多拥护前沿设计趋势的人所支持的现状。


2010至2013年


2010年左右出现的响应式设计推动了最小化思路的普及。想要有效的运用响应式设计技术,人们必须认真思考界面当中内容的优先级问题,以及怎样移除与内容不相关的干扰元素 – 那些在桌面设备当中无足轻重的干扰元素,放在移动设备当中浏览时就会成为极大的障碍。


设计师和用户们逐渐的开始接受最小化设计的概念。这期间,两大业界巨头推出的重设计方案更是促进了巨变的产生 – 2011年微软推出的Metro,以及2013年Apple发布的iOS 7系统。


微软在2011年发布的Windows 8可以说是近几十年里计算设备操作系统发展历程当中的一次重大的重设计案例。他们宣布了“现代化设计”的新哲学,一种来源于极简艺术运动的很典型的最小化设计哲学。微软在其设计文档当中甚至坦言包豪斯理念正是这套系统最基本的设计支柱之一。


最小化界面设计的起源


另一方面,虽然Apple一直在努力贯彻着简化的设计思维,但他们的软件设计师对于传统拟物化的风格却是有着长久的、颇具争议的偏爱。在2013年,他们颠覆性的推出了iOS 7,这种带有自我革命味道的设计决策极大的推动了最小化风格在业界当中的普及。

小编推荐阅读

好特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好特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视频攻略

更多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手机版本!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微信公众号!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发邮件admin@haote.com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 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2013~2024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