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资讯 > 人民日报:“偷流量”事件,运营商信任危机更严重了

人民日报:“偷流量”事件,运营商信任危机更严重了

来源:人民日报 | 时间:2015-11-27 17:43:12 | 阅读:127 |  标签: 流量偷跑 运营商   | 分享到:

与一般消费行为相比,电信资费的计费过程甚为复杂,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对此,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不妨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计费机制。

好不容易盼来了流量不清零的政策落地,一些细心的用户却发现流量似乎跑得比以往都快了许多:“不清零后,浙江用户9天用完过去一个月的流量”;“武汉用户一夜跑流量50GB,总费用超1.5万元”;“广东用户手机充电3小时,耗流量23GB”……越来越多的事例让人们觉得,手机流量跑得没有最快、只有更快,这使很多跨入4G时代的消费者感到焦虑,甚至悄悄关闭了4G功能,生怕哪天收到天价账单。

人民日报:“偷流量”事件,运营商信任危机更严重了

对于这奔跑的流量,运营商似乎比消费者淡定得多,三大运营商齐声否认“偷流量”问题的存在,并将流量消耗过快归结为用户使用不当,坚称自己的计费系统并无问题。遗憾的是,这样的回应,并没有打消公众的质疑,也没有安抚好用户那颗悬着的心。

平心而论,从已经曝出的“偷流量”案例来看,很多经过证实的确没有运营商的责任。例如3小时消耗23G的广东用户,经过中国电信工程师现场检测后,发现手机内部装有一款高清儿童视听应用程序,23G的流量正是此程序反复访问并重复下载文件而产生的。更有电信专家表示,运营商“偷流量”并不是一桩合算的买卖,因为计费系统设计复杂,想要对个别用户进行不合理计费而进行系统改造,付出的成本可能要远高于“偷”来收益,由此推断,电信运营商可能确实遭遇了一些不白之冤。但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明明白白、公平合理的电信消费环境。

这些年,从偷话费到偷流量,运营商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危机似乎从未缓和过,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消费者与运营商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与一般消费行为相比,电信消费虽然也执行了明码标价的政策,但计费过程却甚为复杂,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消费者的种种质疑未能及时作出表态,有“隐身”缺位之嫌,让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让运营商处在瓜田李下,自然少不了非议。

小编推荐阅读

好特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好特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视频攻略

更多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手机版本!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微信公众号!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发邮件admin@haote.com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 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2013~2024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