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资讯 > 在没人看书的年头,如何卖出 100 万本纸质书?

在没人看书的年头,如何卖出 100 万本纸质书?

来源:3W互联网深度精选 | 时间:2015-08-31 10:32:24 | 阅读:188 |  标签: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 分享到:

“不是我们包装这些年轻的作家,而是这些年轻的作家自己在包装自己。”毛闽峰如此感叹。

“我在搜索中找到大家关注度高的关键词,从而关注若干个具有品牌价值的作家。然后我去研究他的作品,再通过作品的关键词找到潜在读者群体。”


与玄而又玄的“某种化学反应发生了”相比,每个成功的 100 万的背后还是有些科学和理性在推动的,这个时候,你知道,大数据应该出场了。

毛闽峰说他在判断“亮点”的时候,会参考百度指数和淘宝指数,看大量的搜索的工具:“我在搜索中找到大家关注度高的关键词,从而关注若干个具有品牌价值的作家。然后我去研究他的作品,再通过作品的关键词找到潜在读者群体。比如我不可能做一本宠物类的明星书籍,因为没有这样的读者群。”

回到 “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挺玄乎的字,其实它所强调的正是书籍作为商品,所面对的消费者的不确定性。

正如毛闽峰所说:“出版人需要应对整个市场的变化”。读者能产生共鸣的因素在变,所承认的“亮点”也在变。书并不好卖,但始终有人需要读书,比如说需要“创业教父”的指导,比如说“微博上最会讲故事的人”的安慰。而对于出版方来说,找新兴选题的渠道在向视频网站、微博等转变,事实上,这些网络的使用者正是如今的年轻读者。另一方面,整本书的营销过程也正如所谓的“ IP 运营”,因为现象级畅销作者和明星并无区别,而读者也就是他们的粉丝。

当然,如果你回过头来看卢俊的“鱼苗”理论,你可能也会从中总结出大数据来——发现鲨鱼苗当然是一个能力,但关键还在于你得知道这世界到底要不要鲨鱼。空有一副识别鲨鱼苗的本领,但如果没有人要鲨鱼,那才是最悲催的事呢。

大数据。卢浩所在的中信虽然理论上应该更驾轻就熟地使用“大数据”这个词,但他用了一个很传统的“舆情感觉”这个词。

相比文艺类图书,读者对商业类的图书需求更加有市场时效性,或者说,更有功利性、指定求知欲。卢浩提到:“2015 年初,两会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因为图书的出版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到一两年的时间,当时再找选题已经来不及了。出版人看到媒体上高频出现的新鲜词汇,比如创业、创新经常被讨论,总是比普通人更灵敏一些。你要做的就是做第一拨抓住它的人,做好选题的储备。等水开了就来不及了,而要在水热的时候就及时跳出去。”

小编推荐阅读

好特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好特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视频攻略

更多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手机版本!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微信公众号!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发邮件admin@haote.com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 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2013~2024 haote.com 好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