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资讯 > 豆瓣十年:一亿文艺青年在一起,就成了风格

豆瓣十年:一亿文艺青年在一起,就成了风格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15-03-21 13:46:51 | 阅读:63 |  标签: 豆瓣   | 分享到:

业余影评人艾小柯在豆瓣上已经聚集了近十万关注者,对于生活在澳洲的中文写作者来讲,豆瓣是个对精神生活和创作道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地方。2006年她开始在豆瓣上写影评发在电影条目下,陆陆续续便有杂志来约稿。“至少80%以上的编辑是通过豆瓣来找到我的。对于一个把写作当业余爱好的人而言这还是挺受鼓励的,起码知道这世上原来还有人也对我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甚至还愿意主动发表我的一家之言。”艾小柯说。一篇名为《朔方的雪》的影评让艾小柯在豆瓣上一下子火了起来。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自己的影评在豆瓣上的影响力,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豆瓣上存在着一种知识分子的人文氛围。”除了对于作为业余写作者的创作道路外,豆瓣对艾小柯精神生活的影响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她在豆瓣上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作家,也通过豆瓣结识了很多严肃的写作者,大家互相分享、交流。“简直就是我这个流浪者的‘不存在的小圈子’。”艾小柯也在豆瓣上被编辑挖掘,出了她的第一本书《流浪者的乡愁》。

“朋友、机会、视野”

除了帮助潜在的创作者走上写作生涯以外,豆瓣更多地提供了朋友、机会和视野。

对于豆瓣出现前阅读趣味就建立得差不多了的青年作家张佳玮而言,豆瓣谈不上多么影响审美趣味,“在豆瓣出现之前,许多资料都是在一些冷门网站,爱好者彼此偷偷摸摸,仿佛地下党传递情报似的交换,豆瓣给出了一个依照兴趣富集大量资源的所在。说豆瓣打开了眼界的大门,并不为过。”张佳玮说。

柏邦妮也是在豆瓣出现之前就大量在纸媒上发表过作品了。她在2006年注册了豆瓣,2008年前后是她在豆瓣上最活跃的时期。回忆起那时候,柏邦妮言语间透着些伤感,“早年的时候豆瓣就像是一座孤岛,真的是精神乐园,大家都很认真地看东西、写东西。豆瓣对所谓‘文艺’的塑造真的是很强大的,第一次让文艺青年成为一个群体,以精神需求来聚集人。因为豆瓣在社交上有‘无限归并同类项’功能,我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很酷的文艺青年,线下总会聚会,凑在一起聊天。在豆瓣上认识的朋友质量总是很高。”

小编推荐阅读

好特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好特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视频攻略

更多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手机版本!

扫二维码进入好特网微信公众号!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发邮件admin@haote.com

湘ICP备2022002427号-10 湘公网安备:43070202000427号© 2013~2024 haote.com 好特网